News

2016-11-08 【3D列印機】 Ultimaker3 基本操作介紹!

Ultimaker 3是一台媲美工業等級的3D列印機,看似很難操作

但實際上Ultimaker的操作卻是大家都能輕易上手的啊
👍👍👍

今天就拿起手邊的Ultimaker 3,一邊搭配我們的操作教學文

相信您就能一邊著手開始列印出自己的第一份模型了!

 



【目錄】

一、顯示與控制按鈕

二、使用Cura

三、開始列印

四、材料

五、噴頭

  Ultimaker 3前側的螢幕會顯示所有設定和使用操作,您可以旋轉或是按下右方的旋鈕來瀏覽所有功能。
旋轉以選取或是控制動作,並按下按鈕來確認動作繼續。
當您按下按鈕時,您會聽到「嗶」的聲音代表確認動作。
而當按鈕正在閃爍時,代表Ultimaker 3正在等待使用者進行輸入。
當首次使用後啟動Ultimaker 3時,永遠會先看到Ultimaker的標誌,然後再顯示主要功能。


主選單提供三個選項:【列印(Print)】、【材料/噴頭 (Material/PrintCore)】、【系統(System)】

列印【列印(Print)】功能表可讓您使用USB時進行選取列印。在列印時,功能表也可讓您調整列印和改變列印設定。
材料/噴頭您可以透過【材料/噴頭 (Material/PrintCore)】的功能表進行變更、載入、卸載材料及噴頭。
系統【系統(System)】功能表提供各種選項來控制網路、加熱板、噴頭和進行維護及相關測試。



二、使用Cura


Cura讓您可以使用雙噴頭來列印水溶支撐材料,或使用雙色列印,當然您也可以只用單噴頭來進行列印。
當您正在準備模型時,必須確認噴頭和材料設定跟Ultimaker 3的設定相吻合。
如果您正在使用的網路時,您可以允許Cura自動地將設定從Ultimaker 3傳輸到Cura。


①雙噴頭切片操作-水溶性支撐
    1. 將3D模型載入Cura中
    2. 選擇所需的列印文件,並根據您的喜好調整列印設定
    3. 選擇合適的噴頭/材料以列印支撐材料(PVA)。
        在【簡單(Simple)】模式中:您可以透過選取【使用PVA支撐進行列印(Print support using PVA(Extruder [1or2])】。
        若您使用
進階設定(Advanced)】模式,找到【雙噴頭(Dual Extrusion)】設定並選擇【PVA(Extruder [1or2])】為您的支撐材噴頭。
       
注意:如果您想要使用另一種材料來做支撐,您必須改變Cura的噴頭和材料設定
     4. 等待Cura將模型切片完成後,您可以選擇【Layer(圖層)】模式來檢查預覽您的圖檔狀況並開始列印


雙噴頭切片操作-雙色列印
    1. 將兩個模型檔案載入Cura
    2. 選擇其一模型然後按下左上方工具列的【個別模型設定(Per Model Settings)】按鈕
    3. 將功能表展開後,在【列印材料(Print model with)】的下拉式選單中選擇要用於此部件的噴頭/材料
    4. 針對另一個模型執行上述相同的步驟
    5.先選擇一個模型然後按住【Shift】並選擇另一個模型,執行此一步驟來同時選取兩個模型
    6.按下滑鼠右鍵並選取【合併模型(Merge models)】(快速鍵:Alt+Ctrl+G)
    7.選擇您所想要的列印模式,並根據您的需求調整參數設定
    8.
等待Cura將模型切片完成後,您可以選擇【Layer(圖層)】模式來檢查預覽您的圖檔狀況並開始列印

單噴頭切片操作
    1. 將模型載入Cura
    2.
選擇其一模型然後按下左上方工具列的【個別模型設定(Per Model Settings)】按鈕
    3. 將功能表展開後,在【列印材料(Print model with)】的下拉式選單中選擇要用於此部件的噴頭/材料
    4.選擇您所想要的列印模式,並根據您的需求調整參數設定
    5.等待Cura將模型切片完成後,您可以選擇【Layer(圖層)】模式來檢查預覽您的圖檔狀況並開始列印
       ******想要了解更多Cura的使用說明,請查看網站上的Cura manual*******

 


三、開始列印

①網路列印
Ultimaker 3提供了透過網路列印的功能,不論是經由WiFi或是乙太網路都可以。


透過WiFi進行列印
   1. 如尚未安裝WiFi,請至【系統(System)】→【網路(Network)】→【執行WiFi設定(Run Wifi Setup)】,然後按照螢幕上的步驟進行安裝。
   2. 在網路功能表中啟用WiFi
   3. 在Cura中,選取【設定(Settings)】→【列印機(Printers)】→【管理列印機(Manage Printers)】
   4. 按下【透過網路連線(Connect via network)】的按鈕
   5. 從螢幕的列印選單中選取Ultimaker,並按下【連線(Connect)】
      
注意:選取畫面中的【新增(Add)】,透過IP位置手動選取Ultimaker 3
     
注意:Cura會詢問您是否要將設定從您的Ultimaker 3傳輸到Cura。選取【Yes】以自動進行傳輸。
   6. 在Cura中切割您的3D模型
   7. 按下【透過網路列印(Print over network)】以開始列印


透過乙太網路進行列印
   1. 將LAN纜線連接到Ultimaker 3背面的插座
   2. 在網路選單中啟動乙太網路
   3. 在Cura中,選取【設定(Settings)】→【列印機(Printers)】→【管理列印機(Manage Printers)】
   4. 按下【透過網路連線(Connect via network)】的按鈕
   5. 從螢幕的列印選單中選取Ultimaker,並按下【連線(Connect)】  
     
注意:Cura會詢問您是否要將設定從您的Ultimaker 3傳輸到Cura。選取【Yes】以自動進行傳輸。
   6. 在Cura中切割您的3D模型
   7. 按下【透過網路列印(Print over network)】以開始列印

Starting a print


USB列印
   1. 將USB插入電腦中
   2. 在Cura中切片您的3D模型,確保Cura中的噴頭和材料設定,與Ultimaker 3的設定相符合,或者更改列印機上的配置以跟Cura相符合
   3. 透過【儲存至移動裝置(Save to removable drive)】的按鈕,將列印檔案(.gcode)儲存至USB隨身碟裡

   4. 退出Cura中的USB,並將其從電腦中移除
   5. 將USB插入Ultimaker 3(位於正面,螢幕旁)
   6. 到【列印(Print)】,並選取您要列印的檔案

Starting a print


監控列印
若您是透過網路,或是透過Cura連接至Ultimaker 3進行列印,您可以遠端監控列印狀況。
這讓您可以查看列印的進度和發覺故障,並從遠端監控列印機。

你可以即時查看:1. 與Ultimaker 3的即時攝影機連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. 列印資訊(溫度、作業名稱、列印時間…...等等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. 可從遠端按鈕暫停或是中止列印

 


四、材料

①使用兩個材料列印
如同上一篇教學文中的【安裝 Print Core】說到,Ultimaker 3有兩個用於建造材料的AA print core﹐以及一個用於支撐材料的BB print core。
AA print core 可用於列印PLA、ABS、CPE和尼龍等材料。BB print core 可用於列印PVA。

若您想要使用兩種材料進行列印,以下為Ultimaker官方支援的材料組合:

PLA - PVA
尼龍- PVA
PLA - PLA
ABS - ABS
●  CPE - CPE
雖然Ultimaker 3擁有開放性的材料系統,我們仍建議在列印機上使用Ultimaker材料。
Ultimaker 3有一個NFC讀取器,讀取器會讀取Ultimaker的材料線軸,並透過網路連接時將此訊息傳輸到Cura。
透過這樣的方式,Cura會自動地為每個 print core 選擇正確的材料。
在Cura中,您還會發現專門為Ultimaker材料開發的配置檔案,因此而保證了最佳的列印效果。

 

②變更材料
透過使用主選單中的步驟,您可以在Ultimaker 3 上輕鬆地更改材料。
除了可更改材料之外,您還可以選擇僅加載和使卸載材料。


注意:在插入材料之前,請確保已安裝相容的列印噴頭

   1. 選擇主選單至【材料/噴頭(Material/Print Core】→【材料1或2(Material 1 or 2)】→【變更(Change)】
   2. 等待 print core 加熱並退出材料
   3. 從進料器和線軸架上取下材料
   4. 將新材料放在線軸架上,等待Ultimaker 3偵測到它
     
注意:使用非Ultimaker材料時,您可以手動選擇材料]
   5. 將材料插入進料器,並推入直到進料器抓住材料為止
   6. 按下Ultimaker 3前方的按鈕,確認您已將材料置入進料器
   7. 材料進入後,請等待直到它從列印噴頭擠出,然後按下按鈕
 

③材料設定

下表概述了每種材料的建議設定。當選擇其中之一的材料設定檔案時,這些設定會在Cura中自動校正設定

 
材料 噴頭溫度 加熱板溫度 風扇速度 黏合類型
PLA 195 - 205 60 100 側裙
ABS 225-240 80 50 側裙
CPE 235-250 70 70 側裙
尼龍 250-255 60 40 棧板
PVA 215-225 60 50 側裙或棧板
***當使用 PLA 或尼龍搭配 PVA 一起列印時,建議使用PVA來印製與平台黏著的部分(brim/raft)。
 
④加熱板黏合
儘管加熱板的熱度已經有助於材料與玻璃板的良好附著,但在某些情況下仍需要黏著劑。
在Ultimaker 3的配件盒中,附上了一條口紅膠,可以在玻璃板上塗上均勻的一層薄層,讓第一層的打印可以黏著的更好。

以下您可以大致上的了解每種材料使用膠水的概述。

Materials
 

PLA
Ultimaker PLA通常能夠牢牢的黏附到玻璃板上。確保玻璃板完全乾淨並且沒有任何油脂和指紋。為了得到最佳的效果,您可以在玻璃板上塗一層薄薄的膠水。當列印完成,加熱板還有熱度時,請不要取出成品。這可能會導致成品底座變形。
 

ABS
當使用Ulimaker ABS列印時,必須在玻璃板上塗一層薄薄的膠水。不使用膠水會導致取下物件時玻璃板外表碎裂的風險,並可能影響保固提早失效。
請注意,如果ABS印製完成的物件在仍處在約40°C溫度時,可以較容易地從加熱板上取出。

 

CPE
雖然Ultimaker CPE能牢牢地黏附到玻璃板上,但是還是有翹曲的風險。
為了使Ultimaker CPE在列印時減少翹曲的可能,請使用Ultimaker 3 提供的膠水,在玻璃板上塗一層薄薄的膠水。

 

尼龍
Ultimaker尼龍能牢牢地黏附到玻璃板上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不需要額外的黏著劑就能成功的列印。如果想要達到更好的黏著性,可以在玻璃板上塗一層薄薄的膠。
 

PVA
Ultimaker PVA 可以牢牢地黏附在加熱板上,因此我們建議在玻璃板上塗一層薄薄的膠水。
 
⑤移除支撐材料(PVA)
使用 PVA 為支撐材料的列印需要一些後續處理,來去除 PVA 支撐材料。
這可以透過將 PVA 溶解於水中來進行。了解更多如何溶解PVA的詳細說明請點選此頁面

 

⑥材料的儲存和處理
當您使用多個材料線軸或不使用材料列印時,如何正確地存放材料是非常重要的。當不正確地存放材料時,可能會影響材料的品質和處理效果。
 

為了讓您的材料保持在最佳狀態,存放在以下環境很重要:
 
乾燥和涼爽
 
避免陽光直接曝曬
 
●  在密封袋中
 
PLA,CPE和尼龍的最佳儲存溫度為-20至+30°C。
至於ABS和PVA,建議的溫度為15和25°C之間。
此外,對於PVA,建議的相對濕度為低於50%。
如果將PVA放置於更高的濕度,則材料的品質可能受到影響。
 
可以將材料儲存在密封的袋中,包括提供的乾燥劑(矽膠)。
對於PVA,建議在列印後直接將線軸與乾燥劑存放在密封的袋子中,以盡量減少水分吸取量。

 

五、Print Cores

①變更 print cores
透過選擇功能中的選項,我們可以輕鬆地更改Ultimaker 3上的 print core。除了更改 print core 之外,您也可以選擇僅加載或是卸載 print core。


   1. 前往主選單【材料/噴頭(Material/PrintCore)】【噴頭1或2(PrintCore 1 or 2)】【變更(Change)】
   2. 等待 print core 加熱,脫離材料並再次冷卻
   3. 打開 print core 的風扇支架
   4. 請小心的取出 print core ,按壓控制桿,將 print core 滑出列印頭
   5. 將新的 print core 插入列印頭中
   6. 關閉打印頭的風扇支架
   7. 等待Ultimaker 3將材料裝入 print core 並再次冷卻
      警告:請勿用手觸摸噴頭背面的芯片
      
注意:在卸載或是安裝 print core 時,請確保將其完全垂直平放,以便將其平穩的滑入/滑出列印頭中
 

校正 print cores
當安裝 print core 的新組合時,必須進行一些校正以對齊兩個噴嘴。
Ultimaker 3將自動偵測新組合,並給予進行校正的消息。此校正只能進行一次,此後,資訊就會儲存在列印機上。
已安裝在 Ultimaker 3 上的AA print core,已與其他兩個 print core 進行過校正,不需要校正了。
 
若要進行校正,您需要使用XY校正表,您可以在配件盒中找到或從這裡下載
如果需要列印,請確保以100%的比例將列印在A4紙上。
 

注意:在開始校正之前,請確保安裝了兩個 print core 和材料進去。
 
   開始校正:
   1. 開啟【系統(System)】->【維護(Maintenance)】->【校正(Calibration)】->【校正XY偏移(Calibrate XY offset)】
   2. Ultimaker 3 現在將在加熱板上列印網格結構,請等待它完成
   3. Ultimaker 3 冷卻後,從印表機中取出玻璃板,並將其放在 XY 校正表上。確認列印的網格剛好位於紙張中的兩個矩形上。
   4. 找出列印的 X 網格上的對齊線,並查看哪個數字屬於這些對齊線。在您的Ultimaker 3 上,輸入此數字為 X 偏移值。
   5. 找出列印的 Y 網格上的對齊線,並查看哪個數字屬於這些對齊線。在您的Ultimaker 3 上,輸入此數字為 Y 偏移值。
 

注意:重要的是,列印的 XY 偏移列印會良好地附著在加熱板上,並且沒有顯示量不足的跡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有的話,建議重新進行校正列印

 
Print Cores Print cores

 


六、加熱板校正
使用您的 Ultimaker 時,有必要定期校正加熱板,以確保列印可以良好地附著在加熱板上。
如果噴嘴和加熱板之間的距離過大,列印將無法適當地黏附在玻璃板上。
另一方面,如果噴嘴太靠近加熱板,可能會阻礙噴嘴擠出材料。

Ultimaker 3 提供兩種校正加熱板的方式:自動調節和手動調節。自動調節是首選,因為不會有任何人為的誤差。
 

注意:當您要校正加熱板時,請確保噴嘴上沒有塑料殘療,且玻璃板是乾淨的,因為這可能導致不準確地調節
 
①自動調節
如果選擇自動調節,Ultimaker 3 將測量加熱板的水平,因此可以補償列印時第一層的水平誤差。
它將在列印時稍微向上或向下移動加熱板,以達到校正目的。

啟動自動調節:
1. 移至【系統 (System)】
【加熱板(Build plate)】 【自動調節 (Active leveling)】。
2. 等待印表機完成調節程序。這會需要幾分鐘的時間。在進行自動調節時,請勿觸碰印表機。這可能會影響測量。
 
②手動調節
如果加熱板的水平偏移過多(並且主動調節無法做到補償效果),則進行手動調節。


   1. 移至【系統 (System)】【加熱板 (Build plate)】【手動調節 (Manual leveling)】。
   2. 等待 Ultimaker 3 進行歸位程序,並在列印頭位於加熱板後面的中心時繼續。
   3. 旋轉前面的按鈕,直到第一個噴嘴和加熱板之間有大約 1 mm 的距離為止。確保噴嘴靠近加熱板,但未碰觸到。
   4. 調整加熱板右前端和左前端的螺絲,使前端的加熱板大致齊平。
   5. 再一次,噴嘴和加熱板之間應有大約 1 mm 的距離。
   6. 當列印頭位於加熱板後面的中心時,將校正卡放在噴嘴和加熱板之間。
   7. 調整中後端的加熱板螺絲,直到移動校正卡時感到輕微的摩擦為止。
   8. 按【繼續 (Continue)】。列印頭會移至第二點。
   9. 重複步驟 5 放置校正卡,以及步驟 6 調整加熱板。
   10.再按一次【繼續(Continue)】。列印頭會移至第三點。
   ★注意:重複步驟 5 放置校正卡,以及步驟 6 調整加熱板。使用校正卡進行微調時,請勿推動加熱板。這將導致不準確

Build plate calibration Build plate calibration

在用第一個噴嘴校正加熱板之後,第二個噴嘴也需要校正,以確保兩個噴嘴的高度設定正確。
這只需要使用校正卡來設定正確的高度即可。
   1. 將校正卡放在第二個噴嘴和加熱板之間。
   2. 旋轉 Ultimaker 3 前面的按鈕,直到碰到校正卡為止,然後微調直到您在移動校正卡時感到輕微的摩擦/阻力。

   ★
注意:也可以透過導覽至【系統 (System)】【維護(Maintenance)】【校正 (Calibration)】【校正 Z 偏移 (Calibrate Z offset)】,單獨進行第二個噴嘴的對齊]

③調節頻率
調節過加熱板後,Ultimaker 3 會詢問您想要調節加熱板的頻率。
  
以下是選項:
   • 每天
   • 每週
   • 啟動後
   • 永不
   • 自動(調節頻率由印表機根據上次加熱板調節後的列印時數判斷)

您可以隨時在主選單中更調節頻率,方法是移至【系統(System)】
【加熱板 (Build plate)】【頻率(Frequency)】

 

基本操作就到這邊告一段落啦~~~

而最後一部分的教學指南將針對Ultimaker的清潔保養與維護進行詳細解說

如果這集的基本操作還有什麼不太清楚的地方

都歡迎來三帝瑪詢問喔!

感謝大家的收看~~~
😘 😘 😘
 

 

 

 

Back to Top